今天是: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昔日回响,常乐未央—桑梓团队2023暑期实践进行时之石窟圣地千年史诗 传统文化古老宝库

发布日期:2023-07-31    作者:建筑学院办公室     点击:

7月18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桑梓调研服务团队来到了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贵为国一,响堂山石窟在国内并不知名,堪称小众。但它在国外却是鼎鼎大名。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 (公元 55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分北响堂和南响堂两处。

功在桑梓,深入古文物区进行实地调研

桑梓团队到达响堂山石窟后与响堂山旅游景区负责人进行了项目调研交流,了解景区对文创产品的需求,景区负责人表示对于景区来说更需要一些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通过此次交流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清晰的了解了设计文创产品时的重点方向。随后成员们来到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里大家跟随讲解员了解到了佛教的一些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佛教建筑的演变、从中亚到中国丝绸之路佛教造像艺术展、响堂山石窟历史纪录片等,使成员们对响堂山石窟有了初步印象。

北响堂石窟下的常乐寺遗址,是现存最大的一处。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改名为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旧有“河溯第一古刹”之称。常乐寺,是一处南北向的寺庙建筑群,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形成一条中轴线。南侧有一宋塔,称普同塔,并有一座自来佛殿与之呼应。

顶着烈日寻古,来到了石窟的北洞,当进入石窟的瞬问,极为震撼,北洞被称为“大佛洞”,是响堂山石窟群当中开凿最早的洞窟。大佛洞的设计融合了佛教宇宙观中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石窟入口处经过重修,入口上方是三个透光明窗,入口顶部还有类似覆钵顶的痕迹。洞窟内部设有大型的方形中心柱,柱上雕刻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佛,每尊佛两侧立有胁侍菩萨。国绕中心桂四周的石壁上和中心柱顶部刻开小龛,雕凿佛、菩萨和其他神祗,包括飞天和鬼神,这些高浮雕刀法精湛,刻画如生。石刻的造型工艺十分精妙,人物造像、光背火焰、以及由山花蕉叶、摩尼宝珠和装饰图案所围绕的覆钵顶塔形龛,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水平。桑梓团队参观考察中及时记录了响堂山石窟中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元素,方便为后期设计文创产品提供灵感。通过此次调研考察,桑梓团队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更能够切身体会佛教圣地信仰与艺术结合千年的结晶的魅力。

工在桑梓,为家乡文物保护贡献力量

响堂山石窟艺术之重要,以前却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盜窃,尤其在南响堂,更能看见石窟的损毁的严重程度。虽然缺憾美更能撼动人心,但还是很惋惜古代对“修复”和近代对“文物保护”理念的缺失。民国初年兵荒马乱,响堂山石窟被大规模盗卖,大量佛首被卖到国外。今天,在美国、日本、欧洲的很多博物馆里都有响堂山石窟的雕像展出。目前石窟造像状况残破,有十几个世纪的自然侵蚀以及地震影响,但主因是上世纪初叶的人为破坏。北响堂石窟中大部分造像的头部和手部被盗凿。之后民间对石窟进行了一定的修复,补上一些新的头像和造像来代替被盗的造像。

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到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文物事业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博物馆里的藏品,不应停留于书本的记录,而要深入、全面地融入当下青年生活。通过审美与功能的融合与创新,源于生活的文化遗产,正重新回归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朝气与活力,流量与关注,是文化遗产保护站在当下眺望末来的底气。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与未来都在年轻人,找到“活态”保护的土壤,找到富有,青春味,的视角,才能找到文化遗产与时代双向奔起的“正确姿势”。

建立“工在桑梓”文创设计工作室

通过线上、线下调研、企业调研、现场调研、人文调研结果记录,进行分析总结,拓展非遗文化与当代设计的传承方式、促进产品多样性发展、丰富产业类别和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宣传的方法与专业相结合,同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针对调研结果及分析得出艺术生创新创业的就业环境,探索实践家乡文化与新媒体时代碰撞下,传统“非遗”产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桑梓团队还与磁州窑、北响堂寺建立就业合作共建单位,明晰未来发展趋势和产品的多样性研发。返回石家庄后,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商讨设计方案,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根据具体实践操作,分析市场环境、文化推广,通过专业特长为家乡创新创业注入新鲜活力。通过团队通力协作,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下去,争取为更多的艺术类同学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提升专业、职业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提供机会。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家乡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最坚实的依靠。我们一群来自“河工”的零零后携带项目技术、怀揣满满热情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力争在经济发展建设大潮中,抢抓机遇、施展才华、成就梦想,努力为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